剛好看到同樣在美國唸MBA的網友的Blog上看到他分享兩年來的心情與感想,由於有很多相似的情緒,特別有感覺,就用那個男孩第三人稱來講他的故事吧。

  如果沒有出國唸書,日子會是什麼樣子?這大概是一年多來男孩最常問自己的問題。以大學畢業學歷在104人力銀行一頁一頁的看職缺,剛開始很挑,挑工作有趣待遇不差的,漸漸變成亂槍打鳥,陷入惡性循環的迴圈,開始說服自己有工作就好還挑什麼,總不能一直窩在家裡當米蟲。如果人是因為不想當米蟲趕緊去掙一份工作,大概是屬於管理學理論那種最沒有效率的工人吧。兩年過後除了在學歷欄多勾了一項之外,有沒有更多的籌碼不要落入老鼠賽跑陷阱,這是男孩最近在焦慮的。

  如果沒有出國唸書,一段正在萌芽的感情會不會有結果?想當年這男孩很瀟灑的覺得自己沒有負擔可以義無反顧的出國唸書,他唯一沒有算計到的,是他在出國前重新認識了女孩,開始經營著忽近忽遠的感情。距離是殘酷的,一年之後男孩女孩越來越忙碌,根本不知道如果見了面感覺還在不在,只能不斷的催眠自己如果不是出國唸書,就可以留下來照顧她,一起生活著。

  大家總是說人在異鄉唸書總是孤獨,尤其生活圈比較小,在彼此互相照顧的情況下很容易產生感情。但這男生很傻,一直把已經不知道飄到哪兒的風箏掛在嘴巴上,一直把女孩當作擋箭牌,想與人保持距離。有人說這男孩很癡情,有人說因為他格格不入,其實男孩只是想過著簡單單純的生活罷了,不想被誤會,不想解釋來解釋去,不想有同儕壓力,他寧願一個人待在房間留言給朋友。

  男孩身邊當然有認真的朋友,他們都會很關心這兩年來有什麼自我成長的心得,想知道唸MBA是什麼樣子。這男孩覺得MBA教育除了財務的專業課程之外,其他的課程是一種思考的訓練,告訴你有很多種工具可以用,但MBA學生要學會用什麼工具來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它。男孩對接收新知識很有興趣,但他發現MBA教育有一個最大的問題也是美國人的問題,所有的文章跟case都在告訴你成功或是失敗的例子,然後分析其中的因素,但男孩覺得這種歸納法是很粗糙也很容易誤導學生的,演繹法的推論比較有邏輯,男孩想知道不是你只要這樣做,就可以像XX公司一樣成功,他想知道的是「為什麼」這樣做會成功。

可惜美國時間也不夠讓美國人想這些問題。

  接近了快畢業的季節,所有畢業生一定面臨著要待在美國工作還是回國的抉擇,男孩也不例外。不管最後的決定是什麼,男孩希望自己還有身邊的朋友不要有那種留在美國才優秀留在美國比較好的偏差觀念,到時才不會與預期落差太大,時間越緊迫越不想做決定卻是預期內的事情。

  留學生有假期一起出去玩,沒事一起吃飯都不會讓人感覺孤單,但對這男孩來說還是會孤獨,有時候他沒有辦法哪麼豁達,即使朋友說他有無法寫在履歷表上的聰明,但他還是無法解開一些枷鎖。

  唉,那男孩怎麼跟我那麼像,網路時代找到知己好像特別容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ria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