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打包家當離開熟悉的一切,在那個長途電話打不起也捨不得打且要透過專人轉接的年代,只能靠照片和書信來維繫感情。突然覺得現在的一切溝通都儲存在別人家,雖然免費,卻不夠踏實,少了點雖然在不同時空卻摸著同樣東西的觸感。

之前在紐約有去拜訪林媽媽,邊奶奶之前榮總掛號處的同事,三十年前移民美國一直都現在。早期移民的故事都很雷同,為了給小孩更好的教育,也顧不得自己不會說英文、不會開車等生活不便之處,想盡辦法,再苦也要留下來。

上星期他們回台灣看看老朋友,身上帶著簡單不過的相本,有那種要來對照本人的興奮感。有我伯父結婚的照片、有我們早期全家聚餐的情景,有我們小朋友跟爺爺合照我怎麼笑得那麼開心的照片、也有我念大學在新竹跟奶奶的合照,幫助林媽媽在紐約接我時認得出我。邊奶奶也有一本他們家這二十幾年來的紀錄,看著二十年前同一棟房子的模樣,可以感覺紐約雖然一直在變,但總有一群人懷抱著美國夢,要適應環境、要受屈辱、然後過著什麼工作都要做什麼工作都不奇怪的移民生活卻不曾改變過。

三十年後我們或許會隨身攜帶ipad15,然後用念力來翻照片,對照以前的故事。不過如果FB或是痞客邦公司被炸掉,硬碟資料都消失後,可能會感嘆還是自己可靠。

然後拿出手機說,沒關係,我們現在再拍就有了。

為了多得一盤免費的親親之肉,五台智慧型手機拿出來對著情侶拍照錄影,三分鐘後上傳到臉書然後一起說讚。分享開心有趣的事情給一群人變的很理所當然,如果只分享給一個人反而被視為怪異,究竟我們應該在人海中等待認同你分享事情的人還是主動分享給你以為瞭解你逗趣點的人?

與其被視為漠然的睿智,我選擇偏執的任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ria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