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警語應該很熟悉吧?去聽演奏會、演唱會一定會被警告,主辦單位也會派很多人來阻止你拍第二張照片,至少在亞洲國家如此,真的有必要如此規定嗎?
先說一件很諷刺的事情。去到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聽「卡門」時,進場前被要求相機不能帶進場,要花一塊美金去寄放。結果進場之後發現,大家都拿智慧型手機在拍照,難得進到歌劇院,大家一定都會想拍內部裝潢留個記憶,不見得是要拍照影響演出,不讓我拿相機卻容許大家拿手機在拍照徹徹底底影響我看卡門的情緒。
在美國聽過幾場演唱會,主辦單位只要求不要有閃光燈,要怎麼拍怎麼錄影都可以,難道他們不怕影片外流?除非拿大砲或是攝影大哥攝影機,在演唱會拍照或是錄影的品質一定不好,沒錯,歌迷一定會回家上傳到youtube與人分享演唱會現場的片段,不過對歌手來說一定是個宣傳,Carrie Underwood的官網甚至還鼓勵每一個城市的歌迷把現場的照片上傳跟其他人分享,每一位歌迷拍一張照片上傳,一個城市就有超過一萬張照片,每一張角度跟拍攝時間點又不一樣,即使演唱會結束,透過這些照片影片分享,回憶又立體起來,所累積的評論與人氣還可以催促下一個城市還未買票的歌迷去現場呢。
娛樂事業什麼錢都要賺的想法要改變,以為禁止現場觀眾拍照錄影就可以增加到時候出DVD的銷售,不僅如此現場還得加派很多人手去監督有沒有人拿出相機。上週在南港展覽館聽Santana的演唱會,坦白說站在我前面的男生一直拍照不會干擾到我,反倒是一直擠我去阻止他拍攝的工作人員讓我很反感,如果主辦單位能把派遣人力的預算移轉到音響的品質或表演場地本身該有多好?
看了很多錄影品質不夠好的演出片段,或許有人會因此滿足覺得這樣就夠了,但我相信還是很多人心裡會想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去聽一次現場!至少我是如此,所以投票請Lea Salonga要來台北巡迴!
這是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光譜問題,有時保護的越多反而是一種損失。
現代人好像容易不滿足卻也容易被滿足,音樂有聲音、電影有影像就好,音質、畫質不太重要,或是重要,但不願意做等值的付出。邦喬飛說賈伯斯毀了音樂產業,訪問的原話:「今天的小朋友失去了戴上耳機、閉上眼睛、開大音量,倘佯在專輯裡的樂趣;以及在不知道專輯內容之下,只靠著專輯外皮照片的想像做購買抉擇之美。」
專輯本身都有一個概念在(我承認也有隨便收歌的專輯),從專輯的第一首歌到最後一首是一個完整的概念,而專輯封面是概念的呈現,這也是音樂獎會頒給最佳封面設計的緣故,不是隨便一個平面設計都可以得獎,著重的是呈現出來的一致性美感。
不管透過什麼管道,現在人都只下載專輯裡一兩首自己喜歡聽的歌,而質疑為什麼要花錢買專輯裡不喜歡聽的歌?所以老邦的話或許是對的,但這不可逆的趨勢,過幾年可能根本買不到實體專輯,也不用設計封面,全部單曲都數位發行試試市場水溫,最省成本也最能滿足聽覺越來越不敏銳的聽眾。
這是商業與藝術辯證的問題。
留言列表